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范

资讯 heimagongsi 13℃

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需遵循分类处理、循环利用、达标排放原则,根据养殖规模和类型选择适宜技术。规模化养殖场推荐三级沉淀 + 生物净化 + 生态湿地组合工艺,处理流程需满足最

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需遵循分类处理、循环利用、达标排放原则,根据养殖规模和类型选择适宜技术。规模化养殖场推荐三级沉淀 + 生物净化 + 生态湿地组合工艺,处理流程需满足最新标准,各项指标严于旧标准。​
一级沉淀池采用平流式设计,保证足够停留时间,池底有一定坡度便于污泥沉积,能有效去除悬浮颗粒物。二级生物滤池填充复合载体,投放硝化细菌,提升氨氮去除率。三级生态湿地面积按养殖水面一定比例配置,种植水生植物,搭配滤食性鱼类和贝类,形成立体净化系统,提高总磷去除效果。​
海水养殖尾水处理需重点解决盐度问题,采用膜分离 + 紫外线消毒工艺。养殖尾水先经砂滤去除大颗粒杂质,再通过超滤膜分离胶体和微生物,最后经紫外线消毒,处理后水盐度稳定,符合二次养殖标准,能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,节约成本。​
中小型养殖场可采用低成本处理模式。“鱼菜共生” 系统将尾水引入蔬菜种植槽,通过硝化床转化氨氮为硝酸盐供蔬菜吸收,选择耐涝蔬菜品种,既能净化尾水,又能收获蔬菜增加收益。“沉淀池 + 人工浮岛” 模式更简单,浮岛种植适宜水生植物,配合定期泼洒生石灰,可使尾水达标排放,处理成本低。​
尾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需制度化。每日监测各环节水质指标,建立台账;定期清理沉淀池污泥,用作有机肥;适时更换生物滤池载体,防止堵塞;定期收割湿地植物,避免二次污染。通过生态沟渠将处理达标水引入农田灌溉,形成闭环,还可获得生态补偿资金。